发布日期:2022-05-10 11:55 点击次数:67
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,甲午战争是历史意义很大的战争:就中国历史而言,甲午战争意味着洋务运动破产,而就世界历史来说,甲午战争意味着西洋列强第二次发现中国——此前,列强认为清朝是一个类似于沙俄的二流列强。
而在甲午战争中,北洋集团当家人李鸿章不断避战求和,曾被视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,不过,个人认为,李鸿章选择避战求和,原因并没那么简单。
1、世界形势
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,对当时的世界形势,其实还是十分清楚的。而这也包括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的军事差距。
其实单独从军事角度来说,日本方面的优势比清朝在于两点:
第一,和清朝海陆兼备,需要大量经费用于“塞防”(比如左宗棠大将军收复西域)不同,对日本来说,主要的资金用于海军建设就可以。对陆军的花费,相对要比海军小很多。
因此日本可以举倾国之力打造比北洋水师的海军,但是清朝却不具备这个条件——当然事实上,清朝的财政实力碾压日本。但是,清朝朝政的腐朽,也导致了清朝的很多优秀资源无法用在建设海军,甚至无法用在正经领域方面。
第二,军队素质方面。日本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,其军队虽然客观上存在大量封建残余,但是总得来说,要具备一定近代军队属性。而清军不论是管理还是意识方面,很大程度都是典型的封建军队——甚至可以形容成使用近代枪械舰艇的封建军队。
因此可想而知,这两支军队如果交战,即便日本海军不能全胜,清朝海军也必将遭到重创。
李鸿章很清楚这一点。因此,李鸿章当然要选择避战。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。
2、清朝局势
其实在太平天国后期,清朝的朝政局势就出现了洗牌——大量的汉族官僚集团出现在清朝高层。而清朝朝廷更像诸侯的共主。
李鸿章就是基于弹压太平天国运动而起家的。因此,北洋集团是李鸿章的根本。李鸿章在朝廷的地位,和北洋集团的实力有很大关系。如果北洋集团不复存在,那么,李鸿章自然而然该回家养老了。
因此,甲午战争期间,和日本军队主要交战的部队,其实是北洋集团体系的清军部队。说白了,其前身都和淮军有很大的渊源。
因此战争让李鸿章感到痛苦:如果北洋集团的军队惨败,那么,自己也将失去自己的根本,无法在朝廷立足。但是,如果北洋集团和日本军硬碰硬,即便是出现惨胜局面,这也会导致李鸿章的势力出现打折。
所以从这维护自身利益角度来说,李鸿章也得选择避战求和。
3、消耗战
当然,李鸿章的避战求和也并非一无是处。
因为日本为了打甲午战争,已经透支了未来多年的财政,还背上了巨额债务。对于日本来说,能够速战速决是最好的。假设清朝方面有一点点持久战的态度,只怕日本先处于经济崩溃的状态了。
而李鸿章的不断避战,其实也在客观上,消耗了日本的军费。只是这种避战策略没能保持下去,如果继续保持下去,清朝完全可以把日本熬到崩盘。
而之所以没能把这种策略保持下去,很大程度也和北洋集团的陆军溃败有关系——陆军的溃败,导致军港被占领,最终,北洋水师全军覆没。
而陆军的溃败,其实说来就更话长了——但本质上,和清军腐败密不可分。
因此综合来看,甲午战争,日本能取胜,很大程度也是托了清朝腐败的福。
上一篇:动漫博人传: 荒海开口指责, 地引应该为战事不利负起责任吗?
下一篇:我太需要一口不粘锅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