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2-04-03 11:52 点击次数:73
1
3 月 31 日,在万科公司 2021 年业绩说明会上,董事长郁亮道歉了。
面对万科净利润 13 年以来首次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,郁亮在业绩会上正面回应——
" 业绩表现不好,向 52 万名股东表示诚挚歉意 "。
按照万科披露的年报数据:
2021 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 4528 亿元,同比增长 8%;
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25.2 亿元,同比下降 45.7%。
作为中国经营时间最长的 top10 房地产开发商,万科 1988 年进入房地产。
在万科 30 多年的经营中,一共只有三次利润下滑,分别是 1995 年,2008 年,2021 年。
1995 年,朱相整顿地产
2008 年,美国发生房地产次贷危机。
从这个角度讲,2021 年,万科做的确实不好 .
2
虽然,2021 年,万科和自身历史相比做的不够好。
然而,如果把万科和中国其他头部房地产公司相比,却做的足够好。
这是相对权威的 2021 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实力综合 10 强排名。
这是 2022 年,这个榜单的排名。
不但连续两年夺回了失落多时中国开发商 NO1, 的地位,而且已经甩开了和自己缠斗多年两个老对手的距离。
恒大,生死未卜,碧桂园,退出前三。
在万科公报中,销售金额在武汉、成都、南京、郑州、沈阳、长春、西安、合肥、济南、南昌、西宁、无锡、南通、烟台、三亚等 20 个城市位列第一。
在上海、深圳、天津、福州、石家庄、昆明、太原、贵阳、兰州、银川、乌鲁木齐、南宁、宁波、东莞、珠海等 18 个城市排名第二。
其总体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度,在 2016 年之后,可谓空前加强。
更重要的是,在这个随时可以出现暴雷房企的中国楼市多事之秋,万科却异常稳健。
总体企业净负债率 29.7%,其中长期负债占比提高至 78%。
报告期末货币资金 1493.5 亿元,货币资金对于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为 2.5 倍。
可以说万科 " 三道红线 " 指标完全符合 " 绿档 " 要求,而且有了低价 " 捡尸体 " 的资本。
不得不感叹郭德纲那句经典的语录——
" 不是我很优秀,全靠同行的衬托 "
3
这个成绩,放在其他公司,可能会选择性的大讲特讲一番。
但是万科不愧是万科,董事长郁亮没有做自我表扬,反而变成了道歉。
同时没有把问题的主因归结为市场,归结为政策、归结为大环境,而是更加深刻的进行了剖析——
每次下滑背后都暴露出过去发展中累积的短板问题,当外部环境出现挑战时,短板问题就会以净利润下滑的方式敲响警钟。——郁亮
用一句可以听懂的人话就是:
万科利润下滑,主因是内部,是万科本身的内因。而外因则是其次。
至于内因,郁亮一针见血——
尽管公司在行业中较早意识到高速增长终将结束,但惭愧的是,我们(万科)的行为未能坚决摆脱高增长惯性。——郁亮
说到底,还是那句话,房地产高周转模式已经到头了。
什么是房地产开发的高周转。
简单地说,就是利用一切手段,加快项目周期,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。
比如碧桂园的 "456" 模式,要求所有三四五线城市新获取项目,均需 4 个月开盘、5.5 个月资金回正、6 个月资金再周转。
快速开工、快速清盘、快速交付,一切以项目快速推进中心任务。
举一个例子,当年的碧桂园要求如果在公司拿地即开工奖励 20 万,每推迟一天,奖励减少一万,而如果拖到 40 天才开工的话,就要罚款 20 万。
此外,还提到了开盘工期小于 3 个月,就可以获得 20 万奖励;一旦超过 5 个月才开盘,就要面临罚款,超过 7 个月,就直接被 fire。
然而,就是凭着这种超级快周转模式,已经做了多年中国房地产老大的万科,在 2017 年被碧桂园赶上并超越。
4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尤其是这种行业老大易主的示范效应尤其明显。
碧桂园、恒大、包括后来的融创,依靠高周转模式,纷纷赶上万科,甚至想超过万科。
从 2018 年开始,整个中国房地产开发界,纷纷开始从学习万科好榜样,变成学习碧恒快周转。
泰禾集团学习高周转,董事长黄其森也要求 "2018 年集中力量强化高周转,旗下项目追求 6 个月的开盘速度 ",并公开表示 " 高周转就是利润,就是竞争力。"
蓝光地产学习高周转,"3641" 的高周转模式,即拿地 3 个月内开工,4 个月开盘,开盘当日去化率 60%,1 年内项目正现金流。
而原本就有顺驰高周转基因的融创,更是开创了高端项目高周转的先例。
而 2016 到 2020 年的中国开发界的主调,就是三句话。
快。
更快。
能不能再快一些。
然而,这种模式优势是明显的,风险也是突出的。
快,对于产品质量和施工安全,是个完全的负相关,五星级的家变成五星期的家,相信大家都听说过。那几年,关于高周转施工安全,更是把碧桂园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不过,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,其实直到 2020 年下半年才暴露,那就是对于企业资金链的考验。
快周转的核心就是资金利用率,用更直白的一句话就是——
用最少(自己的)钱,干最多自己的事儿,最好是不用自己的钱,干自己的事儿。
所以,借钱是高周转的另一个秘诀。
所有高周转的企业在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上大胆而激进。
大公司,不但上市可以借钱,也可以海外借钱,更是发行各种债券,比如恒大更是搞了一个恒大财富投资来借钱(这也是恒大从暴雷到崩盘的导火线)。
小公司,虽然够不上上市借钱,海外借钱,但是也可以向银行借钱、非银机构借钱,甚至高息向地下钱庄借钱。
至于融资成本,2020 年前后,10% 的年息,已经算是非常低的资金成本。
但是,这需要两个前提:
第一 、市场保持旺盛的消化能力,开盘销售比例,产品的去化速度,能够适应 " 快周转 "。
第二、金融机构愿意你在高杠杆情况下,依旧贷款给你,保证可以持续可以用借来的钱,持续进行高周转的模式。
而在 2020 年,终于这种模式走到了末端,当国家发现房地产已经成为了威胁中国金融安全最大的灰犀牛之后,终于下定决心 " 去杠杆 ",于是就有了那个改变所有房地产公司命运的 " 三道红线 "。
之后的故事,大家都很清楚。
泰禾爆了,华夏幸福爆了,蓝光爆了,绿地爆了,恒大爆了,几乎所有高周转、高杠杆的房企都出了问题。
而高周转的碧桂园没有出事,或许还是要感谢那次 2018 年引发的质量和安全的风波,让他提前停下了脚步。
至于本文前面的万科,没有发生问题,或许也要感谢他自己没有执行那么激进的快周转。
虽然,他也在当年强调,拿地后 5 个月开工、9 个月开盘。
但毕竟 5 个月开盘和高周转企业普遍 3 个月开盘,还是要差一些。
因为,没有执行那么激进的高周转,2017 年万科失去了老大的地位。
因为,依旧因为没有执行那么激进的高周转,2020 年,万科重新拿回了老大的地位。
不得不说,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句中国古话,在中国房地产的历史上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印证。
5
没有执行那么激进快周转的万科,活下来,已经开始反思快周转的问题。
郁亮先生那句" 尽管公司在行业中较早意识到高速增长终将结束,但惭愧的是,我们(万科)的行为未能坚决摆脱高增长惯性"。
看似说的是万科的问题,但是更说的是包括万科在内,所有中国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问题。
因为,从 2016 年开始,那些进步神速的房企,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问题。
万科反而是这个问题上不太严重的一个公司。
2022 年,对于房地产应该是个资金大年,会比 2021 年情况要好很多。
那么,这种情况下,高周转模式会不会又被拿出来,又被很多开发企业作为法宝坚持。
我不知道。
我只希望,这些企业能够记住,在资金相对宽裕的情况下,饱不忘饥,还要记得自己的最最艰难的时刻,记住自己从高峰坠落的根本原因。
这句话不但是说给碧桂园、华夏幸福、融创等摔过一跤公司听的,更是说给那些今年准备依靠自己背景和优势,大干快上抢 " 尸体 " 的国字头公司听的。
不是我不行了,而是时代不同了。
因为,谁都不知道,2023 年,2024 年,以后会怎样?
还有一句话,最后提一句。
高周转,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最严重的问题,很大原因,固然是企业自身的选择。
老板需要反思,高管需要反思。
但,中国男足,这 20 年的急速下落,该反思和道歉的仅仅应该是国足队员和执行教练吗?